善用好奇心,逆向改變習慣、讓人變強的 7 個關鍵
人類的大腦懂思考,但它其實深深受到「生物性」的限制。
這是幾千年演化下來的機制,不一定會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。
讓人類祖先保住基因、繁衍到現在的「習慣」,也很可能是阻止你變強的東西。
你感受到的、正在做的、深思熟慮的東西,卻沒幫助的事情,就是「逆習慣」。
要克服逆習慣,就得學會熟悉不習慣的事。
就像「軟體更新」,更新不一定很好玩,但可以讓大腦「優化」。
其中的武器就是對習慣保持「好奇心」。
1. 習慣的機制
科學家做過知名的「狗搖鈴」實驗。
每次餵食物給狗狗之前,刻意先搖搖鈴鐺。
以後這隻狗狗聽到鈴聲,就算不給食物,牠也會自動流口水。
這種生物性的習慣,人類其實也有。
當我們走進麵包店,聞到剛出爐的新鮮烤香味,嘴裡的唾腺也會自動反應。
要知道:人,都是有生物性的。
生物習慣一旦建立,就算沒有得到獎勵,同樣的行為模式也會持續下去。
節省能量
大腦很耗能,不可能每次行動都要苦思半天。
如果猿類祖先做每件事之前都深思,那在熱量匱乏的時代,很可能就因為能量耗盡而死了。
這種基因也就傳承不了。
為了節省能量,人類會自動「養成習慣」。
習慣的建立機制是這樣的:觸發 → 行動 → 獎勵 → 循環⋯⋯
當你看到同學在抽菸,可能會觸發也想吸的動機。
於是自己也點上一根。
吸了一口,菸草燃燒釋出的化學煙霧能舒緩焦慮、釋放讓人愉悅的多巴胺。
久了之後,就算沒人遞煙、就算吸菸再也無法帶來歡愉和認同感,自己也會習慣抽下去。
「逆習慣」就這樣養成了:觸發 → 行動
缺少獎勵,行動也會繼續。
像實驗一樣:
搖鈴 → 狗狗流口水(就算你不再餵食)
2. 自動駕駛
自動駕駛有時候很必要。
像飛機在雲層上自動飛航,能減少大量人為失誤、讓它成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。
大腦也會透過「習慣」來自動運轉。
有 3 種觸發點會促成習慣的建立:
- 避免痛苦
- 追求快樂
- 節省能量
討厭負面
人們強烈排斥導致不愉快的東西,這叫負面偏誤(Negativity Bias)。
洞穴的猿人如果天性樂觀,整天跑出洞外看彩虹,馬上就會變成猛虎的午餐。
只有時時焦慮、對未知風險感到擔憂、緊繃的物種,才能在演化中留存下來。
面對負面事務,人類往往會感到更多的壓力。
討厭負面事物的偏誤,會促成逆習慣的養成。
多巴胺
吃甜食、滑手機、得到肯定,大腦會分泌引發喜悅的化學物質:多巴胺。
它能舒緩焦慮、降低壓力。
當大腦得到獎勵,就容易重複行動、進而養成習慣。
同一件事重複久了之後會疲勞,大腦就不再分泌多巴胺、沒有額外的獎勵了。
習慣的養成:觸發 → 行動
獎勵不再是流程的一部份,但我們仍會持續行動。
節能
對抗誘惑、改變習慣是很耗能的。
為了節省寶貴大腦資源,你的習慣一旦建立,就會開啟自動導航模式、很難再改。
為了節能,大腦會走「習慣的路」。
3. 意志力有限
意志力像肌肉,當你反覆鍛鍊,它會變得強大。
可是毫無節制的濫用,則會撕裂、受傷,反而弱掉。
動用意志力需要技巧,不能硬撐。
善用意志力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困難。
但如果太多損耗、面臨過量選擇,那意志力就會消耗掉、變弱。
當你耗盡意志力之後,就會由自動導航模式的大腦接管。
你就沒辦法再執行困難任務了。
意志力有限,用完就會失效,所以不能濫用、硬扛。
4. 把壓力當數據
《逆習慣》指出,你要對壓力感到好奇。
壓力是令人不舒服的東西。
它會導致你放棄挑戰,但壓力也能促使你行動。
適當的壓力會讓我們在早上自動起床,不至於徹底睡死。
但壓力一旦上升到令人不適的程度,你就會選擇放棄。
放棄的原理
壓力像刷信用卡。
放棄,比賽就結束了。這很令人放鬆,但卡費最後還是要繳的。
如果每次遇到一點點不適就放棄,那麼你終將面臨的,就會是喪志跟後悔。
想變強、克服難關,就要對壓力這件事感到「好奇」。
別把逃避當習慣,要對壓力保持好奇、把它當成中性的數據。
這樣,你就能善用壓力、積極克服困難,增進韌性和能力。
5. 紓壓:別滑手機
《逆習慣》的作者是壓力管理專家,他指導企業領導人、擔任奧運選手教練。
作者說:壓力像一個桶子。
快滿之前你要先倒掉、清空它,才能再裝更多新的。
所以,適當的休息不是壞事。
遇到強大壓力,適當紓壓是正確的策略:
- 看 YouTube
- 走路散步
- 運動
這些都可以。但要小心:滑手機有反效果。
研究指出:看短影音、瀏覽別人的好看照片會增加焦慮指數,反而沒辦法「清空壓力」。
講求心流、深度工作的書籍也都教人「隔絕科技」、少滑手機。
你最好把有螢幕的東西、到處跳通知的裝置,限定在特定時段才允許自己使用。
想紓壓,別滑手機。
6. 人需要肯定
人是群體生物,天生就需要被肯定。
這是硬體「內建」的機制,不能自由修改。
古代猿人如果總是獨來獨往,很快就會因為脫隊而死。
靈長類動物有跟隨領袖、投其所好的趨向。
我們渴求夥伴的認同,尤其是得到領袖的肯定。
如果批評的人是領導者,那麼自我懷疑的觸發機制就會更強烈。
只是,要面臨新挑戰又想完全不受批評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要是遇到批評就輕易受挫,自信心又會被打擊。
「保持好奇」則是維持自信的有效思考方式:
- 這批評有道理嗎?
- 是誰在批評?
- 批評動機?
面對批評,不要專注在負面情緒,而是「問問題」。
如果批評有道理,就感謝對方,然後思考如何讓自己變更強。
團隊合作中領導者應該鼓勵異質意見、具備勇於聽取批評的胸襟。
有些人總喜歡落井下石,這是壞習慣。
如果批評者是抱持惡意,那就改尋求群體裡更值得的人、改聽他的意見。
設法從克服困難的勝利裡得到成就感,是建立自信和維持積極的好習慣。
7. 領導,要懂得關心
在團隊裡,領導者贏家的訣竅,是習慣對夥伴表達關心。
領袖要在意夥伴、明確表示關心。
當壓力被視為一種威脅,團隊就會變得自私、建立起防衛心。
當壓力被視為挑戰,就會激發團隊的組織力、攻克困難任務。
領袖的責任,是關心夥伴、擔當後盾、讓成員有充分的安全感發揮所長。
領導者需要保持好奇心、關心夥伴、積極學習。
這是在頻繁變動的時代裡,領袖最需要具備的特質。